1. 特性
    1. 生物学特征
    2. 图片库
  2. 主要情况
    1. 历史背景
    2. 主要生产国
    3. 生境和生物学
  3. 生产
    1. 生产周期
    2. 生产系统
    3. 病害和控制措施
  4. 统计
    1. 产量统计
    2. 市场和贸易
  1. 状况和趋势
    1. 主要问题
      1.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2. 参考文献
      1. 相关链接
    特性


    Oreochromis niloticus  Linnaeus, 1758 [Cichlidae]
    FAO Names:  En - Nile tilapia,   Fr - Tilapia du Nil,  Es - Tilapia del Nilo
       
    生物学特征
    体扁平;尾柄高度与长度相当。鳞圆形。嘴背部无结状隆起。上颌长,无性别差异。第一鳃弓有27到33个鳃耙。侧线中断。背鳍棘和软条连续。背鳍具16-17根棘和11到15根软鳍条。臀鳍具3根棘和10-11根鳍条。尾鳍短。产卵季节胸鳍、背鳍和尾鳍变红;尾鳍具大量黑条。
    图片库
    维尔京群岛大学的尼罗罗非鱼,美国维尔京群岛圣克鲁瓦 美国路易斯安那生物过滤系统养殖尼罗罗非鱼
    美国路易斯安那生物过滤系统养殖尼罗罗非鱼

    泰国南赛养殖场卵黄囊吸收盘(左)和孵化缸(右)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尼罗罗非鱼养殖可追溯到远古的埃及时代,4 000年前的埃及墓穴浅浮雕描述在观赏池塘的罗非鱼。但罗非鱼(主要是莫桑比克罗非鱼)在世界范围的显著分布发生在上世纪40和50年代,上世纪60到80年代期间更为理想的尼罗罗非鱼开始在世界分布。1965年泰国引进了来自日本的尼罗罗非鱼,从泰国再到菲律宾。来自科特迪瓦的尼罗罗非鱼在1971年引进到巴西,1974年从巴西到了美国。1978年,中国引进了尼罗罗非鱼,成为世界上罗非鱼的最大生产国,从1992年到2003年,每年持续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多。池塘中不控制的罗非鱼繁殖导致补充量过剩、生长迟缓以及可上市规格的鱼的低比例,使将罗非鱼作为食用鱼的最初热情减退。70年代通过激素的性反转技术的开发取得突破,可以养殖统一的上市规格的单雄性群体。此外,对营养和养殖系统的研究,加上市场开发和先进加工,使这一产业从80年代中期开始快速扩大。商业养殖了几种罗非鱼,但尼罗罗非鱼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养殖种类。
    主要生产国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其他国家也是重要的养殖尼罗罗非鱼的生产者,未包括在该图中的原因在生产部分解释。
    生境和生物学
    尼罗罗非鱼是热带鱼类,喜栖息于浅水。尼罗罗非鱼最低和最高致死温度分别为11-12 °C和42 °C,最适宜温度范围从31到36°C。罗非鱼是杂食种类,以浮游植物、固着生物、水生植物、小的无脊椎动物、底层动物、碎屑以及与菌膜有关的碎屑为食。尼罗罗非鱼可通过口腔中的粘液过滤吞下的悬浮颗粒,包括浮游植物和细菌,尽管其主要营养来源是吞咬固着生物垫表面。在池塘中5-6个月达到性成熟。水温达到24°C时开始产卵。繁殖过程开始于雄鱼占地盘,挖产卵坑并保护地盘。成熟雌鱼在坑中产卵,随后由雄鱼立即授精,雌鱼将卵收集在嘴中,离开坑。雌鱼在嘴中孵化卵并培育鱼苗,直到卵黄囊吸收完毕。孵化和培育需要1到2周,取决于温度。在放出苗后,如出现危险,鱼苗可游回雌鱼嘴中。由于需要在嘴中孵化,与池塘的其他多数鱼类相比,其每次产卵量不大。卵的数量占雌鱼体重的比例为:100克的雌鱼可每次产大约100粒卵,而600-1 000克的雌鱼可产1 000到1 500粒卵。雄鱼依然在其地盘,护卫产卵坑,并为接着产卵的雌鱼授精。如果没有寒冷季节使产卵中断,雌鱼可持续产卵。雌鱼在孵化和培育时,吃的很少或不吃。尼罗罗非鱼可活10年以上,重量达到 5千克以上。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苗种供应 
    罗非鱼不同时产卵。不使用激素刺激产卵,在热带和亚热带温暖季节全年产卵。繁殖在池塘、水箱或网拦进行。雌雄放养比例为1-4:1,最普遍的为2或3:1。亲鱼放养密度有变化,从小水箱的0.3-0.7千克/平方米到池塘的0.2-0.3千克/平方米。在东南亚普遍采用的网拦-池塘产卵系统,投放100克亲鱼的比例为0.7千克/平方米。产卵池塘一般为2000平方米或小一些。在东南亚,网拦的普通规格为120平方米。

    为亲鱼投喂高质量饲料,比例为每天鱼体重的百分之0.5-2。向上游泳的鱼苗集中在水箱或池塘边,可用细目网收集。可在投放后10到15天收集鱼苗。

    在池塘排水前进行多次捕捞(每天6次,间隔为5天),一直到8-10周,完全捕捞为止。由于留下的鱼苗捕食随后产卵产生的鱼苗,必须每1-2个月将水箱的水排干,再注水。此外,也可在产卵后2-4周在水箱或池塘彻底捕捞。最佳规格(<14毫米)鱼苗的单产从1.5到2.5尾苗/平方米/天(20到60尾苗/千克雌鱼/天)。

    在东南亚网拦方式中,每5天检查鱼,收集卵。该系统生产力更高,但需要更多劳力。如果将亲鱼按性别分开以及在产卵后休息,则有更大生产力。
    性反转

    商业罗非鱼生产一般要求使用单雄性种群。雄罗非鱼生长速度比雌鱼快2倍左右。因此,性别混合的种群在捕捞时规格不一,影响销售。此外,雌罗非鱼的出现导致不加控制的繁殖,超过鱼种补充量、竞争食物并使原有种群生长放缓,不能达到上市规格。在性别混合的种群中,补充群体的重量可占到捕捞总重量的百分之70。因此需要改变雌鱼苗的性别。由于罗非鱼在卵黄囊吸收后有几天的性别差异,有可能进行性反转。如果雌罗非鱼接受饲料中的雄性激素(17α甲基睾酮,MT),将发育为表型雄性。需要通过3.2毫米网目的网对从繁殖设施收集的鱼苗分级,清除无法进行性反转的>14毫米的鱼。向上游泳的苗一般<9毫米。将MT加入蛋白含量>百分之40的粉状商业饲料或粉状鱼粉,溶解在百分之95-100的乙醇中,混入饲料,使MT含量在乙醇挥发后达到60毫克/千克。通常按200毫升/千克加入含乙醇料,完全搅拌,直到所有饲料潮湿为止。将潮湿饲料风干,不在阳光下直晒,或在混合器中干燥,然后在阴暗、干燥条件下存储。暴露在阳光下或高温时,雄性激素被破坏。在网拦或水箱,苗的放养密度为3000到4000尾/平方米,进行水交换。如果能维持良好水质,放养密度可以达到2万尾/平方米。最初的投喂率为每天鱼体重的百分之20-30,在性反转后期3-4周逐渐减少到百分之10-20。比例可每天调整,每天投喂4次或更多次。如果在网拦进行性反转,饲料必须有浮性。否则,由于饲料沉到网拦底部,损失大量饲料。3周后,性反转苗平均达到0.2克,4周后达到0.4克。性反转成功率从百分之95到100,取决于管理强度。
    育苗 
    性反转后,一般在放养到养成设施前,继续将鱼种培育到大规格。这一过程可提高成鱼养殖阶段的成活率,并能更有效利用养殖空间。性反转的鱼种在小池塘投放密度约为20-25尾/平方米,养殖2-3个月达到平均规格30-40克。投放前应立即将池塘注满水,防止产生肉食性水生昆虫。捕捞时最终生物量应当不超过6 000千克/公顷。在池塘,为鱼种投喂膨化饲料(百分之30的蛋白),最初比例为每天鱼体重的百分之8-15,逐渐减少到最终阶段的每天百分之4-9。可采用增加网目的小网箱系列(<4立方米)养殖大规格鱼种。性反转鱼种放养密度为3 000尾/立方米,养殖6周,平均达到10克。这一规格的鱼可按2 500尾/立方米密度再投放,在4周内生产25-30克的鱼种。按1 500尾/立方米放养,在4周内生产50-60克的鱼种。循环系统按1 000尾/立方米投放,12周内生产50克的鱼种。 应每天投喂鱼种3-4次。
    养成技术 
    池塘

    罗非鱼池塘养殖需要多种投入,例如农业副产品(糠、菜籽饼、植物和粪肥)、无机肥和饲料。罗非鱼与鲤科鱼类混养,加上高水平农业副产品以及良好管理,年单产可达到或超过5吨/公顷。在罗非鱼单养系统中,动物粪肥为富含蛋白的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由尼罗罗非鱼滤食。粪肥中含有的营养物不同。与鸡、鸭粪相比,水牛粪营养物含量低很多。粪肥的充足营养物水平产生有机物过载使氧气下降。因此,在低投入生产系统中,粪肥与化肥结合使用。在泰国,每周施干鸡粪200-250千克/公顷,并辅助使用尿素和三重磷酸盐(TSP),28千克N/公顷/周,以及7千克P/公顷/周,150天净单产可达到3.4-4.5吨/公顷,放养密度为3尾/平方米,或年净单产8-11吨/公顷。

    只使用化肥也可获得类似单产,如果碳的来源以及碱度充分的话。在洪都拉斯,按2尾/平方米放养,每周施750千克DM/公顷的鸡粪和14.1千克N/公顷的尿素,可以获得3.7吨/公顷的单产。自然磷充分。施肥在5个月可使鱼达到200-250克规格。生产大鱼需要配合饲料,可获得更高市场价格。

    在发展中国家,为减少供国内市场消费的产品的生产成本,有两个战略:推迟投饲和辅助投饲。在泰国,按3尾/平方米放养罗非鱼,只施肥,约3个月长到100-150克,然后按百分之50的吃饱的量辅助投饲,一直到鱼达到500克。平均净单产为14吨/公顷,年净单产为21吨/公顷。在洪都拉斯,可获得4.3吨/公顷的单产,每周按500千克DM/公顷施鸡粪,一周6天按鱼体重的百分之1.5投饲。但这种办法比施用鸡粪和尿素获得的利润要少。

    许多半精养养殖场几乎只依赖高质量饲料在池塘养殖罗非鱼。按1-3尾/平方米放养雄罗非鱼,5-8个月长到400-500克,取决于水温。一般单产为6-8吨/公顷/季,但巴西东北部报告了10吨/公顷/季的高产。那里水温和水质理想。通过每天交换百分之5-15的池塘水维持溶氧。在其他区域,可获得大鱼(600-900克)的更高单产,采用高质量饲料(百分之35的蛋白),多次成鱼养殖期(低密度放养3次),水交换率高(每天交换百分之150的池塘水)以及持续增氧(到20HP/公顷)。通过这些昂贵方法生产的鱼一般做鱼片出口。

    漂浮网箱

    几个国家在大型湖泊和水库的漂浮网箱进行高密度尼罗罗非鱼养殖,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洪都拉斯、哥伦比亚和巴西。网目尺寸对生产有重要影响,应当为1.9厘米或更大,以维持水的自由循环。

    网箱养殖有几个重要优点。网箱中罗非鱼繁殖周期中断,因此可以养殖性别混合的群体,而没有补充量和生长缓慢问题。卵通过网箱底掉到外面或即使受精也无法发育。其他的优点包括:
    • 可以利用无法排干或捕捞的不适合水产养殖的水体。
    • 灵活管理多个生产单位。
    • 容易捕捞,成本低。
    • 密切观察鱼摄食和健康情况。
    • 与其他养殖技术相比资本投资相对低。
    但是,有许多缺点,包括:
    • 有被偷盗或敌害或暴风雨损坏网箱的风险。
    • 鱼对低水质忍受力低。
    • 依赖全价营养饲料。
    • 疾病爆发的风险大。
    网箱规格和所用材料变化很大。在巴西,网箱体积和放养密度从4立方米的网箱放养200-300尾/立方米到100立方米以上的网箱放养25-50尾/立方米。单产从100立方米网箱的50千克/立方米到4立方米网箱的150千克/立方米。在哥伦比亚。网箱从2.7到45立方米,放养30克性反转的雄鱼种,6-8个月长到150-300克。投喂粗蛋白含量百分之24-34的膨化饲料。链球菌感染是一个问题,平均成活率为百分之65。在最后放养密度为160-350尾/立方米时,年单产达到76-116 千克/立方米。

    水箱和水槽

    养殖罗非鱼的水箱和水槽规格(10-1000立方米)和形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椭圆形)不同。水箱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效清除固体废物;配有中央排水的圆形水箱是最有效的设计。水交换从每天<百分之0.5的水箱体积到每天水槽百分之180的交换。低交换的水箱依靠水体的硝化作用清除有毒的含氮废物, 水槽依赖流水冲洗废物。

    结合了粗养和精养(CE)系统的水箱养殖类型(或德克尔系统),在养殖水箱和大型蓄水土池之间循环利用水,土池作为生物过滤器维持水质。养殖水箱和蓄水池的体积比从1:10到1:118或更高。由于溶氧通常是限制水质的因素,在水箱安装增氧机来增加产量。

    水槽中罗非鱼最大密度为160-185千克/立方米,最大负载为1.2-1.5千克/升/min。水槽一般的单产水平为10千克/立方米/月,由于水的供应常常不足以支撑最大交换率。水交换有限的水箱单产相当低,但水利用效率很高。

    循环系统

    在温带区域,开发了在控制条件下全年养殖罗非鱼的循环系统。尽管循环系统的设计要素有很大变化,但循环系统的主要成分包括养殖水箱、固体清除装置、生物过滤器、增氧机或产氧器以及排气单位。一些系统采用了其他处理程序,例如臭氧、反硝化作用和泡沫分馏。养殖水箱一般为圆形,以便有利于清除固体物质,尽管有圆角的八角形水箱和正方形水箱也更好地利用了空间。

    广泛安装了滚动过滤器,清除固体物,但也常采用其他装置(水珠过滤器、管状清除器)。采用除氨的方式包括水动过滤床、泡沫过滤器、流沙过滤器或轮转式生物接触器。在通风系统中,提供了将二氧化碳排出的强力排风装置。养殖水箱保持的时间相对较短(例如1个小时),需要清除代谢废物,进行处理,并使高质量的水返回。多数循环系统设计为每天用新水替换系统内百分之5到10的水。这一交换量防止了最终产生问题的硝酸盐和可溶有机物质的富集。

    养殖水箱体积或更大的循环系统的单产水平从60到120千克/立方米。但是,最后的单产不是系统效率的最佳指标;每天向系统的最大饲料投入是生产力和效率的更好指标。饲料投入和其他促进生产的因素包括生产占能力的比率(P/C)以及系统产出占最大承载能力的比率。对罗非鱼而言,P/C比率>4.5是可能的,>3对获利是必需的。集约化的群体管理,例如对一批养殖群体的定期、部分捕捞以及再放养,是达到高P/C率所需的。

    发达国家生产的预制饲料提供了全价营养(充足的蛋白、脂质、碳水化合物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养殖高质量罗非鱼产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也生产和销售这类饲料。饲料的一些主要成分,例如豆粉或鱼粉可能进口。预制饲料通常对养殖供发展中国家国内销售的罗非鱼来说太昂贵;但利用粪肥和农业副产品养殖罗非鱼是成本有效的。在没有罗非鱼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养殖者专门依靠粪肥和农业副产品,原因是没有预制的饲料。
    捕捞技术 
    池塘需要进行完全捕捞,采用排水和拉网办法。只使用拉网不可能彻底捕捞,原因是罗非鱼适应了从拉网中逃逸。应当在生产期之间干塘,或用杀虫剂杀死罗非鱼鱼苗,避免转到下一个生产周期。部分捕捞使水箱、水槽和循环系统产量最大化。用分级筛,挑出最大的鱼。
    处理和加工 
    在加工和销往发达国家前,必须检测罗非鱼的味道。味道检测是将罗非鱼鱼片不加调料在微波炉中烹饪一分钟,从气味和味道确定是否可以接受。如果有异味,则将鱼放入暂养水箱或池塘的清洁水中3-7天。发展中国家一般没有进行这一过程,其使用辣味调料烹饪,盖住了任何异味。将罗非鱼活体运输到加工场,在冰水中人道宰杀,用手工或机械加工。调味的比例取决于条件因素。条件因素3.11的尼罗罗非鱼,带头类型的鱼加料百分之86,无头类型的鱼加料百分之66,无皮鱼片加百分之33。
    生产成本 
    在热带和亚热带具有适宜生长温度的国家,以最经济的方式养殖罗非鱼。这些国家的生产成本可以低到0.55-0.65美元/千克,有利于和最大的进口国美国的贸易。2004年出口到美国的罗非鱼为227 300吨(活体等重)。进口的产品包括冷冻整鱼、冷冻鱼片和新鲜鱼片。温带国家的生产成本太高,难以在这类市场竞争。因此温带国家生产的罗非鱼一般鲜销,价格高。
    病害和控制措施
    通过维持高质量环境以及减少操作压力,经常可以避免病害。下表包括了影响尼罗罗非鱼的主要病害。

    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但将它们列入本表并不意味着是粮农组织的建议。

    疾病致病因子类型综合病症措施
    气单胞菌败血病(MAS) 嗜水性气单胞菌和相关种类 细菌 失去平衡;昏昏游动;在水面喘气;鳍和皮肤出血或发炎;眼鼓胀;角膜不透明;腹肿胀,有絮状或带血液体;每天慢性低死亡率 2-4毫克/升KMnO4浸泡或4-10 毫克/升1小时:抗生素(需要美国的“特殊标签使用许可)。例如饲料中土霉素®50毫克/千克鱼/天,12-14天,21天停药
    弧菌病 鳗弧菌和其他种类 细菌 同MAS;压力和差的水质导致 饲料加抗生素
    柱状菌病 柱状黄杆菌 细菌 鳍损坏和/或皮肤和或/鳍上有不规则的发白到灰色斑点;鳃发白,有坏疽 KMnO4 与MAS同;0.5-3毫克/升CuSO4浸泡,取决于碱度
    爱德华菌病 迟缓爱德华菌 细菌 外部症状不多;体腔有血色粘液;肝发白,有杂色;脾肿胀、暗红;肾肿胀,软 饲料加抗生素
    链球菌病 链球菌和肠球菌 细菌 混睡、不稳定游动;皮肤黑色;突眼,眼不透明、出血;腹膨胀;鳃盖、嘴周围、肛门和鳍基散布淤血;脾扩大、近黑色;高死亡率 饲料加抗生素,例如红霉素,50毫克/千克鱼/天,12天(需要美国的“特殊标签使用许可)
    水霉病 水霉 霉菌 昏昏游动;有类似棉絮的白、灰或褐色群落;肌肉损伤 KMnO4或CuSO4处理;每100毫克/升碱度用1毫克/升CuSO4,到3.0毫克/升CuSO4;25毫克/升福尔马林浸泡或150毫克/升1小时
    纤毛虫病 多子小瓜虫;车轮虫等 原生动物寄生 发生在鳃和皮肤上 KMnO4、CuSO4或福尔马林处理
    单殖吸虫 指环虫;单殖吸虫 原生动物寄生 发生在体表、鳍或鳃上 同治疗纤毛虫病
    统计
    产量统计
     
    中国是养殖尼罗罗非鱼的最大生产者。2003年中国的年产量提高到近806 000吨,埃及报告了近20万吨。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分别生产了111 000吨、97 000吨和72 000吨。尼罗罗非鱼前10位生产者的其他5个为老挝、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洪都拉斯。巴西和中国台湾省也是尼罗罗非鱼主要生产者,其他国家也有显著的年产量,例如古巴、以色列、马来西亚、美国、越南和和津巴布韦。但是,这些国家向粮农组织报告的产量为广泛的统计类别“其他处未包括的罗非鱼”(可包括其他罗非鱼种类)以及“其他处未包括的淡水鱼类”。因此在报告的国家向粮农组织明确其统计之前,不可能将其产量数据包括在上图中;同样,其生产区域没有显示在本文的水产养殖地理分布中。
    市场和贸易
    尼罗罗非鱼引进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存养殖,满足当地的营养需求。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异味的控制,罗非鱼成为了这些国家的主要水产品。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移民社区开发了当地的活体或进口的冷冻罗非鱼的小市场。随着来自热带国家新鲜罗非鱼鱼片的出现,在高档餐馆、快餐连锁店、超市和便宜店开放了新的市场。事实上,美国的所有快餐连锁店销售罗非鱼,由于价格合理、全年供应、味道适中、美味以及便于烹制,罗非鱼成为理想的食品。多数欧洲人刚刚发现罗非鱼,欧洲市场的扩大有巨大潜力。作为罗非鱼主要出口国的中国,具有开发市场的巨大潜力,来供应快速增加的中产阶层。罗非鱼是替代中国主要水产品鲤鱼的理想产品。

    罗非鱼产业发展一个重要因素是增加产品种类。最初出口的罗非鱼是来自中国台湾省的冷冻整鱼,但美国市场喜欢鱼片,最初由牙买加、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提供新鲜产品。目前,产品包括不同规格和包装的新鲜或冷冻鱼片,例如带皮、无皮、深度去皮、单体快速冷冻、熏制、生鱼片、一氧化碳或臭氧处理。整条或去内脏罗非鱼依然在销售,主要在移民的市场进行。出现了有趣的副产品,例如做衣服和饰件的皮革、药物延时释放的皮胶以及用干鳞片和彩色鳞片制作的装饰用花。
    状况和趋势
    罗非鱼(包括所有种类)是鲤科鱼类后第二组最重要的养殖鱼类,是最广泛分布的养殖鱼类。2004年,罗非鱼成为美国第八位最受欢迎的海产品。预计罗非鱼所有种类的全球产量将从2003年的15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50万吨,销售价值超过50亿美元。预计增加的产量大部分来自尼罗罗非鱼。

    当前的一些趋势包括:
    • 通过选择繁殖技术开发新的快速生长的区系。
    • 不直接使用激素生产遗传雄罗非鱼(GMT)的繁殖程序。
    • 池塘混养系统。
    • 成本有效的循环精养系统。
    主要问题
    与养殖的许多杂食鱼类相比,罗非鱼依赖蛋白含量更低的配合饲料,生长快速,能忍受更高碳水化合物。其还可接受植物蛋白含量高的饲料。容易进行集约化和经济地养殖。罗非鱼对差的水质和病害有相对的抵抗力。其在池塘中的过度繁殖能力要求采用单雄性群体。对广泛养殖系统的忍耐力和接受能力使罗非鱼商业化生产在100多个国家开展。广泛分布的消费者将推进未来罗非鱼产业的扩大。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生产一级的负责任水产养殖应当根据环境和生态保护的主要原则进行-见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第9条。
    参考文献
    书目 
    Abdel-Fattah, M. El-Sayed. 2006. Tilapia culture. Edited by CABI Publishing, Cambridge, USA.
    Balarin, J.D. & Haller, R.D. 1982. The intensive culture of tilapia in tanks, raceways and cages.In J.F. Muir & R.J. Roberts (eds.), pp. 265-355. Recent Advances in Aquaculture. Westview Press, Boulder, Colorado, USA.
    Beveridge, M.C.M. & McAndrew, B.J. (eds.). 2000. Tilapias: Biology and Exploitation. Fish and Fisheries Series 25.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505 pp.
    Bolivar, R.B., Mair, G.C. & Fitzsimmons, K. (eds.). 2004.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ilapia in Aquaculture, September, 2004. Manila, Philippines.Bureau of Fisheries & Aquatic Resources, Manila, Philippines. 682 pp.
    Costa-Pierce, B.A. & Rakocy, J.E. (eds.). 1997. Tilapia Aquaculture in the Americas, Vol. 1.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Baton Rouge, Louisiana, USA. 258 pp.
    Costa-Pierce, B.A. & Rakocy, J.E. (eds.). 2000. Tilapia Aquaculture in the Americas, Vol. 2.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Baton Rouge, Louisiana, USA. 264 pp.
    Fishelson, L. & Yaron, Z. (eds.) 1983.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ilapia in Aquaculture.Tel Aviv University, Nazareth, Israel. 624 pp.
    Fitzsimmons, K. & Carvalho Filho, J. (eds.). 2000. Tilapia Aqua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ilapia in Aquaculture, Rio de Janeiro, Brazil,Ministério de Agricultura, Departmento de Pesca e Aqüicultura, Brasilia, Brazil. 682 pp.
    Fitzsimmons, K. (ed.). 1997. Tilapia Aqua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ilapia in Aquaculture, Orlando, Florida, USA. Northeast Region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Service-106, Ithaca, New York, USA. 808 pp.
    Pullin, R.S.V. & Lowe-McConnell, R.H. (eds.). 1982. The biology and culture of tilapias.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Living Aquatic Resource Management, Manila, Philippines. 432 pp.
    Pullin, R.S.V., Bhukaswan, T., Tonguthai, K. & Maclean, J.L. (eds.). 1988.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ilapia in Aquaculture, Bangkok, Thailand, ICLARM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5,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Bangkok, Thailand and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Living Aquatic Resources Management, Manila, Philippines, 623 pp.
    Watanabe, W.O., Losordo, T.M., Fitzsimmons, K. & Hanley, F. 2002. Tilapia production systems in the Americas: technical advances, trends, and challenges.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s 10(3-4):465-498.
    相关链接
     
    Powered by FIGIS